新華社福州10月14日電 題:創新賦能 逐“綠”而行——探館2023世界航海裝備大會
新華社記者董建國、龐夢霞
從船舶自動化、深海智能養殖等新興技術,到綠色港口建設、海洋生態修復等解決方案……走進2023世界航海裝備大會,海洋科技成果讓人目不暇接。
大會同期舉辦的2023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吸引了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715家企業攜帶6500多項優秀產品、先進技術及解決方案展出。
記者走訪發現,智能、綠色是一系列海洋科技成果的共同特征,折射出我國海洋經濟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只需7名工作人員,每年可養三文魚150萬條……由中船重工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總承包的海上漁場養殖平臺“海洋漁場1號”令人印象深刻。這個海上“養殖場”,通過風力和光伏發電提供能源,同時為了監測魚類的狀態,配備了2萬多個傳感器、100余臺水上水下的監控設備。
武昌船舶重工集團工程師成宗亮說,此裝備是半潛式開放式漁場,已交付給挪威客戶使用。設備水體容積達25萬立方米,相當于200個標準游泳池,可抵御臺風風力達12級。
在展廳里展出的“明遠”號模型吸引不少觀眾目光。據介紹,“明遠”號是40萬噸智能超大礦砂船,安裝有2000多個傳感器,快速、精準收集全船各處的物理環境狀態。同時數據匯入網絡信息平臺“大腦”,并向各智能系統提供操作環境數據。
采訪中記者發現,智能技術正在與海洋產業不斷融合,促進產業升級。通過遠程視頻記者看到,在廈門市海潤碼頭,吊具將集裝箱從巨輪上平穩抓起,再精準放在自動駕駛集卡的車架上,然而現場橋吊駕駛室里并沒有人。參與海潤碼頭遠控智能化改造的福建電子口岸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運營負責人賴智瑋介紹,智能化改造系統上線以來,司機可以坐在遠在2公里外的遠控室中辦公室里遠程操作橋吊,完成一系列復雜作業動作,安全系數更高。
大會現場,中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哈爾濱工程大學研制的創造過萬米潛深世界紀錄的“悟空”號無人潛水器、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深海探索者“海斗一號”等先進設備模型紛紛亮相,吸引眾多觀眾駐足。
與會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我國海洋技術創新的步伐逐步加快,越來越多的新設備、新技術為海洋產業的發展提供著助力。未來我國的海洋裝備,還將繼續向著深遠海、綠色智能等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