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云岡的普通一兵”
“也是云岡的一個老兵”
這是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對自己的定位
扎根云岡工作20多年的張焯
在說起云岡石窟時
可以做到信手拈來、張口就談
本期“奮斗者·中國心”
新華訪談來到云岡石窟
與張焯一起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時光穿梭
1.
拂去云岡神秘面紗,他用了二十多年
中國
有上千座洞窟
而云岡石窟則是佛教進入中國以后
大乘佛學指導下的石窟藝術一次嶄新的創造
張焯說
“能在這里工作是一種享受”
20多年前
初到云岡的張焯
便被這神秘且圣潔的氣氛所吸引
然而,彼時的云岡石窟一直缺少完整的文字資料
張焯于是發誓
要厘清云岡曾經走過的1500年光陰
他開始了長達四年的“白加黑”工作模式
梳理出了《云岡(石窟)編年史》
此后,他又組織團隊
通過一系列工作
終于勾勒出云岡的完整歷史
“許多事情一咬牙就做出來了”
“要是給自己放松放假,那就永遠地消失了”
2.
“面對困難,經不住打擊還能行?”
在二十多年的石窟保護工作中
張焯最難忘的便是“不斷挨罵”
剛當院長時
他看到洞窟漏水
覺得“1500年保存下來的石窟不應該毀在我們手里”
就“貿然進行了西部13個漏水洞窟的封堵”
這樣的操作讓他受到一些責難
但他依然無怨無悔
對于諸如此類的事情
他玩笑著說
“我是在罵聲中學會做各種事情”
“面臨困難,經不住打擊還行?”
“經不住打擊,那就是病娘娘?!?/p>
3.
他們,是這樣的文博人
文博工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
在張焯看來
不管你是搞歷史研究還是搞保護研究
都必須帶著一種實事求是
認真研究的態度去工作
因為坐擁云岡
這一座座具有濃郁的民族融合特質的石窟
云岡的文博人通常具有先輩們那種
放眼世界的視野
開放博大的胸懷
靈活創新的思維
……
只有這樣
才能讓云岡的魅力、中華民族瑰寶的魅力
得以延續傳承
為此
張焯和他的“戰友們”一直在不懈努力著!
延伸閱讀:
【糾錯】
【責任編輯:徐可
】